摘要:杂技艺术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表演艺术,它的核心价值是挑战自己,突破极限。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。杂技表演人员在表演的过程里,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杂技基本功,还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能力,这样才能让表演达到完美。如何提升表演人员的杂技水平能力,这始终是从业者最为关注的话题,本文就此展开分析。
关键词:提升;杂技表演;极限
杂技表演古老而悠久,在我国有漫长的发展历史,最早记载的是汉朝的东方朔,常以杂耍,滑稽戏表演闻名,被后人称为杂技的鼻祖。现代杂技内容很丰富,包括走钢丝,踩独轮车等内容,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,有单人杂技,双人杂技,团体杂技等,由于其难度极大,不容闪失,因此也被成为高精尖的表演艺术。本文从杂技表演人员的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、市场创新等几方面来进行分析,谈如何提升杂技表演人员的表演能力。
一、充分发挥身体潜能,培养身体素质
杂技表演离不开身体的运用。身体动作常常在表演里面起到关键的作用。这就对表演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比如臂力、大腿肌肉、腰腹力量、平衡力量等,总之表演人员要有综合的身体素质才能支撑一个杂技节目的表演。如果在某方面有缺陷的话,就不适合进行杂技表演。一般来说,耐力、爆发力、灵活柔韧性是杂技表演人员必须具备的极大身体素质。
要想提升杂技表演的能力,就必须从以上几点进行提升。这几点可谓缺一不可,如果能够做到各项都出类拔萃,就可能成为优秀的杂技表演者。如果耐力不足,在时间长的杂技节目里很容易在最后关头出现问题,从而影响节目表演的完整性,最后功亏一篑。如果爆发力不足,在某些节目里,像空中飞人的时候,很难把动作衔接连贯完整[1]。如果灵活柔韧性不足,容易让杂技人员受伤。因此说,注重身体素质,是杂技表演的根本。
二、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
杂技表演除了要有极强的身体素质,还有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。如果只有身体素质,心理素质不过关的话,也会影响到节目的表演,甚至会导致杂技的失败。可见心理素质非常重要。
从表演的角度来看,任何技艺的表演都是一场心理的游戏。当你站在舞台上面,面对许多观众,这场心理博弈就开始了,要想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节目上面,就需要表演者的心理必须强大,可以掌握正常节目的节奏,让观众跟着节目走。
随着现代杂技的发展,团体杂技成为了市场的主流,不再是单人杂技横行天下的时候了,多人杂技,二三十人共同完成的杂技比比皆是。这就对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,像顶碗等节目就无法去完成。节目的成功不仅仅靠一个人才能完成,需要所有人共同配合协作才能完成。这就要求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必须过关,面对突发事件,要能够冷静处理,同时帮助他人保持情绪的镇定,从而提升整体团体的自信心和凝聚力,让节目保持高精度的水准,一气呵成。
一般来说提升心理素质有两方面的要求,一是在集体杂技项目里要多沟通,多交流,在具体的环节工作上面多演练,不能出现不一致的看法[2]。二是互相鼓励,当出现纰漏的时候,不能气馁和露怯,相信其他伙伴可以对此进行弥补。
三、有效结合舞美环境
现代杂技是一种通过舞台呈现的艺术种类,它需要舞台的辅助才能完成。这和传统的杂技有所不同。传统杂技俗称了地毯儿,所谓平地抠饼,对面拿贼,这种传统模式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现代杂技更加讲究舞台环境的设计,通过这种设计,可以极大地提升杂技表演的效果和能力,对杂技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。近些年来,杂技通过舞台灯光、音响、道具等方面的辅助设计,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和自我突破,再加之现代科技手段,我们已经看到了现代杂技的进步以及杂技表演能力的提高。但是,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,值得重视。
四、从市场需求入手,强调创新
除了上述几种办法可以提升杂技表演的能力,还可以从加强市场方面创新入手,提升杂技表演能力。
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,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,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,相应在精神层面上也要求越来越高。现代生活方式讲究轻松、品味。杂技这一古老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,紧跟时代的脚步,在节目的方式和主题上面要转变,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生活的理念,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要求[3]。
例如,2011年有一场杂技节目——《天鹅湖》,它就是对市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,通过自我创新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受到了许多城市人的喜爱。这说明创新无疑对提升杂技表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[4]。这个方向值得借鉴。
五、结语
综上所述,杂技表演的能力提升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。它需要长期的技艺磨练和心理磨练才能完成。另外,随着市场化的发展,杂技表演能力的提升也要遵循市场规律,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态度的改变,进一步为杂技表演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多的空间。
参考文献:
[1]杨志兴.浅议杂技编导的作用[J].科技致富向导.2011(12).
[2]张雪梅.杂技演员心理素质[J].青春岁月.2013(14).
[3]陈娟.杂技表演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[J].大众文艺.2011(23).
[4]王铭铭:《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》,《民俗研究》,1998 年第 1 期.
|